
广西壮族自治区审计厅厅长罗海山在一次作工作报告时提及,高校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低。1所高校累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1.79亿元,实施科研项目702个,仅有5个项目成果实现市场转化,占比0.71%;1所高校累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1.31亿元,实施科研项目862个,实现成果转化0个。
投入大量资源,项目众多,但转化率却十分低下,令人感到惊讶。这种情况的表现非常反常。
据报道,并未提及转化率为零的具体原因,但高校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低并非个别现象,这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
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陈凯华等曾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数据显示,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证明高校科技成果在有效转化方面存在较大挑战。作者认为,如高校科研人员在项目立项阶段,往往与企业需求对接不紧密,决策过程也缺乏专业的市场前景与产业化潜力评估,这就使得落地的科技创新活动偏离市场需求。
这当然是原因之一,也是主要原因。
在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进程中,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至关重要。它使得科技成果与市场相结合,从而推动科学技术为社会带来实际价值。唯有让科技成果与市场结合,让科研价值与商业价值相结合,才能推出有价值的技术产品,确保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保证。
近年来,高校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整体上有所提升,但科技成果的“自娱自乐”问题却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主任司徒国海的调研中发现,目前高校和院所的成果与企业的需求匹配度不高,存在大量“沉睡”专利。
如果搞了一大堆项目,但绝大多数项目深藏闺中无人识,那这样的项目存在,就意味着巨大的浪费:既耗费了巨额资金,也没有让社会得享 " 福利 "。
在思考校企对接度的提升、为科技成果大力开拓市场以及发展出叫得响、利于民的产品的同时,还需对一些科研项目的价值和前景进行梳理,以防止大而不当、价值不高的项目混入其中。
科研项目是科研人员追求科技创新的重要体现,他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对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提出更高要求,以避免无用功现象。
贰拾柒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