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中了人工智能的时代痛点,然后呢?

资讯 4个月前 1ko7
75 0

切中了人工智能的时代痛点,然后呢?

不仅仅是中国内地市场,就连电影老家北美市场,阿汤哥的《碟中谍 7:致命清算(上)》也扑街了。7月14日上映至今,其在中国内地票房的数字艰难摸过3亿元——上一部是12.45亿元;回到北美,票房别说打不过《芭比》《奥本海默》了,甚至被小成本制作《自由之声》超越。随着《007》主角“死亡”,《谍影重重》难以为继,“碟中谍系列”成了顶级特工电影最后的倔强,而《碟7》票房数字的惨淡,相当于拉响这部声名显赫的系列片的警报。

对手是未来的,方法却很陈旧。

在《碟 7》这部电影中,阿汤哥的对手不再是普通的人类,甚至不再是杀手或恐怖分子,而是一个擅长自我学习与进化的 "智体"。这个前所未有的设定原本可以讨巧地解决一些问题,然而,近期 Hollywood 爆发编剧演员集体大罢工,其中编剧担心人工智能海量生产剧本,演员担忧人工智能生成数字演员。这说明人工智能已对人类形成巨大的生存危机。

与此同时,《碟 7》这个在 2021 年就杀青的剧本居然能切中时代的痛点,多少是具有前瞻性的。

切中了人工智能的时代痛点,然后呢?

按片中设定,“智体”原来是为了军用研发出来的,却在被唤醒后失控,可伪造、抹擦情报数据,入侵各类金融、信息安全系统。很清楚,该片强调的是人类被科技黑洞反噬会付出怎样的代价。令人遗憾的是,机锋刚一揭开,旋即被视觉奇观化的打斗给稀释掉了,影片变得沉闷而乏味。观众期望看到的是,既然对手是“未来”的,战争是“未来”的,那么电影多少能给出有关“未来”的格局与思考,退而求其次,起码也得架构出一个符合“未来”的战场,给铁粉们上点来自“未来”的间谍片硬菜吧,毕竟《黑客帝国》都过去二十多年了。可惜影片对时代痛点浅尝辄止的表现,仅仅只是切中而已,我们甚至连属于 AI 时代的武器都没有看到一两样。《碟 7》在祭出几千人在 CIA 总部的工位上噼里啪啦一顿集体打字(因为电脑都不可靠了,容易给 AI 掌控核心机密,得把数据落在纸上)后,就以最快的速度转向了间谍片跳悬崖、扒火车、车顶徒手格斗的老套路,没能看到对人工智能这一议题更深入的刻画与想象。至于这个耗资巨大的集体打字场面(除了费纸)到底要表现什么,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但主创已来不及推敲这些,简而言之,只要阿汤哥跑不死,就得继续靠他不断地创造跑下去的决心,然后,用初代间谍片的近身肉搏来对付敌人,不管这个对立面是人、机器,还是人工智能。

切中了人工智能的时代痛点,然后呢?

接下来的影片中,我们将看到最为费解的逻辑。面对来自未来世界的强大威胁,阿汤哥将会采取何种方法呢?在威尼斯狭窄的水道与街巷间,人工智能辛辛苦苦地编织了圈套,并启用了阿汤哥的老仇人作为自己的肉身代言,骗阿汤哥和他的两个女人追来追去,气喘吁吁,然后拔出各种刀子来决斗。

你能想象吗?天下第一的人工智能,对付天下第一的间谍团队,方式居然是在桥上击剑。难怪有人问,搞了半天人工智能玩的还是佐罗玩剩下的那些?

这部电影的剧情漫长而乏味,在164分钟的时间内始终没有讲清楚反派要干什么。此外,人工智能为什么非得雇佣一个主角的老仇人来主持反人类计划也是一个谜。这位老仇人明明是一位枭雄,为何要屈服于人工智能,每次都只能睡在狭小的箱子里呢?

在主题设计方面,这部电影也没有给出一个描述得如此可怕的反派要攫取什么、威胁全人类的内容。电影中似乎只是想混过这个交代,好像只要熬着熬着就能自然而然地完成。主创似乎既没有想出这些重要的内容,也没有兴趣去想,好像只要等待着这个故事自然结局,他们就可以回到自己擅长领域去了。

所以,我们看到了影片的前后断裂,阿汤哥对特工片主题的捍卫,还得回到《碟中谍》系列多年摸索出来的那套较为固定的模式,包括环球旅游、玩命上阵、酷炫装备等等。这些招牌看点,叠加上好莱坞纯熟的工业化光环,稳稳落在观众预期的轨道内,还有什么比中年观众一边摸着自己隆起的肚腩和日渐向上的发际线,一边对阿汤哥肃然起敬更感人呢?

切中了人工智能的时代痛点,然后呢?

剧本无视常识,故事难掩“空心”。

对人工智能的反思设定已经遭遇了严重的挫折,那么,作为一个单纯的商业谍战电影,《碟 7》是否能够经受住推敲呢?答案是令人一言难尽,毕竟剧本无视了常识。整部电影从头至尾围绕着一把全世界最重要的钥匙展开,这把钥匙是控制 " 智体 " 的关键。来看看电影是如何运送这把钥匙的:主人公把手揣兜里,去坐民航!世界各地的顶级势力,都跑到了机场航站楼里抢钥匙,这是上半场最热闹的动作场面。这把宝贝钥匙在长达十多分钟的巧取豪夺中,几易其手被人偷来偷去,因为它总是塞在西服口袋里,谁都能上来摸一把。相比之下,《潜伏》中余则成让站长去酒楼吃饭的情节就显得太过随意和缺乏可信度了。电影中世界顶级间谍小组的安全意识居然如此低劣,实在让人难以信服。

人物也和剧情一样缺乏逻辑。使用障眼法逃避了大漠狂沙的碟女郎伊尔萨“不可避免”地死在了用刀决斗的场面之下。人物的动机是什么呢?一个和阿汤哥生死与共好几回的“白月光”,怎么就必须为个萍水相逢的女贼去死呢?这突如其来的“请你替我好好活下去”的逻辑又在哪呢?无所谓、没交代。像开玩笑似地,观众还没来得及为伊尔萨“下线”意难平,女贼突然就得到了感召,思想认识发生了180度的转变。

在之前的剧情中,我们得知伊尔萨是一个擅长搞些小偷小摸的惯犯,为了钱被人雇来和阿汤哥作对。她的本质是爱钱,使坏,打自己的小算盘。然而,就这么一个人,在“白月光”下线后突然就醍醐灌顶了。IMF小组的黑人大哥对她以“有的死是为了让人活下去”这样一顿潦草的输出后,她居然为了人类未来这一崇高理想,瞬间决定赴汤蹈火,加入拯救世界的大业。接下来面对轻易丢小命、不轻易还是丢小命的任务,她毅然拒绝巨额收买,一心跟着阿汤哥拯救世界。

切中了人工智能的时代痛点,然后呢?

没有铺垫,没有理由。赵敏从张无忌的对手,渐渐变成张无忌最重要的人,经历了多少铺垫,多少次对彼此的重新认识。阿汤哥和女贼呢,怎么互相认定的?无所谓、没交代。从罗马的追逐戏开始,每一分钟,剧情的潦草就像片子里那辆挂在悬崖上的火车,一截截地往下掉。

这个2.1亿美元堆起来的故事,尽管耗费了大量资金,但其空心的本质却难以掩盖。空心的背后,是对剧本创作规律的轻视。票房遇冷导致观众对其漏洞百出无法自圆其说的失望。

近年来, "顶流"阿汤哥遭遇了尴尬的处境。尽管他尽力拼搏,但剧本的缺陷还是让年轻受众流失,使《碟中谍》的品牌形象过时。

作者:陈熙涵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1ko7 发表于 2023年8月9日 am11:35。
转载请注明:切中了人工智能的时代痛点,然后呢? | 一口气导航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