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高度发达,为何还要亲赴展览现场?

资讯 4个月前 1ko7
75 0

传媒高度发达,为何还要亲赴展览现场?

UCCA Edge" 现代主义漫步: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馆藏展 " 现场

在当今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每天被海量的图片和活动影像所包围。越来越多的美术馆不仅拥有网站、微博和官方微信,现在还增加了各种自媒体平台,如视频号、小红书、抖音、B站等等。对于一个艺术展览的信息,除了传统的图文报道之外,经常还有图片直播和视频直播,以及各种各样的有关展览的短视频和长视频。在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传媒背景下,作为观众的我们,还有必要去展览现场打卡吗?或者说,展览现场能给予我们哪些独一无二的价值,是现代传媒无法取代的。

最近,我去参观了UCCA Edge的"现代主义漫步: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馆藏展",共展出了六位现代主义大师的作品。我对其中毕加索的作品印象最为深刻。尽管之前,我已参观过有关毕加索大大小小不少的展览,家里也备有厚厚的毕加索画册,但这一次,我还是被毕加索的很多作品所打动。绘画发展到了现代主义阶段,吸引人的不再是内容或者图像,而是观念、形式和语言,尤其是语言,与原作的关系最为密切。油画语言是建立在油画颜料的物质性基础之上,经由画家心手合作转译之后,创造出油画的味道和质感,这种所谓的油画味既包含了色彩感、笔触感、肌理感,也包含了物质性、时间性和身体性,作品中那种具有鲜活的、生命感的气息和痕迹,是再怎么先进发达的印刷图像和电子图像所无法提供的。

几天前,油画家刘曼文在西班牙索菲亚王妃美术馆参观了毕加索的画作《格尔尼卡》。她表示,与原作相比,画册中的作品在绘画性方面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画面的清晰度和线条的多样性上。线条勾勒的地方变化丰富,反复修改和覆盖的痕迹明显,给人一种厚重感。同时,她认为,画册中的作品没有表现出强烈的笔触表达。

在早年,中国油画家主要通过西方画册学习油画。改革开放以后,有机会出国观看原作,这让许多油画家深刻意识到印刷品与原作之间的差距。他们认为,许多中国油画家在教育阶段很少接触经典原作,因此缺少了油画味。除了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及文化认知之外,这也是中国油画家中的一些通病。

传媒高度发达,为何还要亲赴展览现场?

毕加索《格尔尼卡》

艺术作品真正的魅力与我们看作品时丰富而独特的现场体验密不可分。通常来讲,展览现场的营造以作品、观者、环境三要素的互为阐释为中心。如何让观者通过参观和体验收获感动或思考,是判断一个展览好坏的关键所在。所以,展览现场实际上是一个提供艺术体验、与艺术互动的经验场所。这个经验场所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功能性空间,而是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中心、画廊等特定的艺术空间,是相对纯粹的精神文化场域。人在进入这样的场域前,对接下去将要发生的事情,内心其实是有一种审美期待的。因此可以说,人在进入展览现场前,心理层面已做好准备,而这样的心理准备为后续全身心地投入审美体验奠定了基础。

展览现场,是一个物理空间,人类对一个空间的感受是多维度的。通过调动眼、耳、鼻、舌、身等多种感官系统,人能够捕捉或收获到感官系统提供的多种信息,从而有利于观者对一件作品形成一种综合的现场体验和感受。空间是必须用肉身去感受和体验的,而且人天生就有从空间中体悟情感的本能。场所的形态使人本能地感知其中的精神层面。展览现场是人类与环境对话和沟通的前提,这种感知能力与人的情感、过往的生命经验等紧密相连。

如果说空间必须亲身感受,那么作品呢?现在除了数字艺术,绝大部分的艺术都是基于物质材料的艺术,因此艺术作品作为一种物质性存在,它的艺术表达必须依托于材料。材料的物理性能和艺术美感,材料与主题之间的匹配性和融合度等等,所有这些只有面对原作时,我们才能充分感受与判断。而屏幕中显示的艺术作品,把材料的质感、美感,以及材料与材料之间微妙的差别全部都屏蔽和抹杀了,变成一种没有物质感的数字图像。除此之外,材料本身不仅仅具有物质性能,更含有社会、文化、审美等意义,还会引发人们特殊的感知和内心感受,所以不同的材料给观者的体验和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传媒高度发达,为何还要亲赴展览现场?

西方美术馆的常設展“肖像的映像”現場。

麦克卢汉曾言:“媒介即信息”,这意味着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非各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视觉语言逻辑和美学原则均基于画布、纸张、颜料等材料特质的延展以及建在其基础上的视觉魔法,如油画的味道、笔墨的韵味,还有笔触的干湿、粗细、大小、浓淡之间的微妙变化,以及笔触呈现出的速度感、秩序感和时间性。这些视觉元素共同构成了画家的在场性生命痕迹,同时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绘画作品。

如今,在观看展览时,普遍存在的误区是将作品背后的真实意义视为关键,过分猜测艺术家的意图,而忽略了作品对观众自身最直观的感受。实际上,只有通过感受,观众才能够与作品建立起内在关系,这种关系使得作品对观众产生真实、有力量的影响。

我对艺术展览的深刻印象几乎全部来自于展览现场。例如,在2014年,我曾参观了一场名为“马格利特:日常的秘密,1926-1938”的展览。与展览的主题或某些作品相比,令我难以忘怀的并非这些,而是展览现场的氛围。进入展厅后,这里就像一个黑暗的隧道,展览现场的灯光照亮了展墙,引导着我浏览。在每一个独立的空间里,观众可以全神贯注地欣赏、沉思或者发呆,周围没有其他参观者干扰,也没有其他作品干扰您。这种参观体验带着神秘的色彩和神圣的感觉,让我至今难以忘怀,并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日常之物在马格利特笔下是如何变成一种“熟悉的陌生”。

展览现场的不同参观体验,反映了展览策划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面对同一位艺术家,通过不同角度和维度的认知,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作品。在2017年,我参观了有关马格利特的特展,地点是在篷皮杜艺术中心。展览将马格利特的的作品分列在五个不同的展厅中,但这些展厅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左右两边贯通连接的方式,形成一个有机组成单元,既像五个小型的独立展览,又与整个大型个展紧密相连。

这种既相对独立又与整体相连的布展方式,不仅给观众带来一种开阔、敞亮、通透的观感体验,更重要的是,它促使观众从空间逻辑和视觉逻辑的角度思考和理解策展人的主题阐释。在这个特展中,策展人跳出传统视角,尝试从“哲学家”的角度来看待马格利特的作品,重新诠释了他内在的创作动机。这种重新诠释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他们更深入地思考马格利特的作品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法国奥赛博物馆以其收藏印象派作品而闻名,但我对印象派作品最难忘的一次参观经历,不在奥赛,而在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艺术中心的"现代艺术偶像——史楚金藏品展"。该展没有按照惯常被安排在传统经典的展厅内进行,而是被安置在一座由弗兰克·盖里设计的颇具未来感的后现代建筑里。这种安排使得艺术作品与展示空间构成了一种风格上的张力,值得反复玩味。从本质上来说,这种体验也是一种独特的个人化的心理感受,充满着难以言表的深层感性力量。

回想起来,令我难忘的现场感还与身体上的生理反应或情绪反应有关。无论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堆积的近万张用弹壳制作的铸铁面具,还是法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的超大型个展“忆所”,亦或澳大利亚著名雕塑艺术家让·穆克的超级写实主义作品等等,都曾引发我强烈的生理不适反应。或压抑、或紧张、或诡异、或阴森、或恐惧、或害怕,我清晰地记得自己身体收紧、心底与手心发冷。这些强烈的生理反应,让我久久难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加深了我的感受力。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超过人间生活时间的世界中。我们逐渐脱离了物质化的世界,而走向一个虚空的数字世界。越来越依赖双眼,走向视觉中心主义,我们的人类感知系统正在趋向钝化和弱化。在这个技术时代,我们越来越难以获得现实感。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曾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正是这种意义上,艺术体现出人类感觉的丰富性和共通性。

当下,人类需要有更多的时间从屏间回到人间,有更多的机会从高度发达的数字世界回到实实在在的展览现场。这样,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人类异化,庇护我们的感知系统,矫正人类目前不平衡的发展趋势,成为人类拯救自我现实感的一股重要力量。

作者:傅军(艺术评论家、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

策划:范昕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1ko7 发表于 2023年8月9日 am11:35。
转载请注明:传媒高度发达,为何还要亲赴展览现场? | 一口气导航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