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榜“泛娱乐化倾向”值得警惕

资讯 4个月前 1ko7
85 0

如果将当今的舆论空间比作一个人人都可以发声的广场,那么热搜就像广场中间的一块显眼的显示牌。在2010年,平台首次推出热搜,将搜索量最多的热词直接呈现给用户,为广泛的网友提供了一条“吃瓜快速路”。这一举措受到了网友的一致好评。

当下,笔者随机打开一个互联网社交平台,实时热搜榜上 " 某明星哭了 "" 大妈误会卖肉老板中暑 为其刮痧 10 分钟 "" 某奶茶店点单取单政策引争议 " 等文娱类话题或 " 日常琐事 " 占据重要位置。

许多人都在问,热搜有什么用处?为什么泛娱乐化新闻能够占领的热搜榜上?对此,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

网友常说,“送你上热搜”。有人是这样定义“热搜”的:“它是内容生产者、网民和平台共同打造出来的互联网平台上的‘头版头条’。”

需要修改的内容是:

一方面,热搜榜在发布即时信息、打造网红城市、传递正能量、反映社情民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淄博烧烤因一条抖音同城热搜开启了 “一路狂飙” 局面;杭州外卖小哥彭清林跳桥救人的短视频获得全网点赞。

需要修改的内容是:

另一方面,热搜的“泛娱乐化”现象更值得警惕。在注意力稀缺的今天,“花边新闻”“鸡毛蒜皮”霸榜热搜,危害实在不小。

比如,信息茧房 "罩" 住认知。目前,许多平台能够根据个人喜好 "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的热搜榜单。然而,这种趋势可能会导致网民逐渐被困在由个人偏好编织的信息茧房中,他们只能看到和接受自己喜欢的事物,不断加深自己的刻板印象和固有认知。这会导致他们失去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

再如,劣质内容挤占资源。个人关注什么是个人选择,公众关注什么却需严肃对待。如果太多无意义的信息充斥舆论场、争夺公众眼球,将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那些大事、要事、正事可能会失声、失焦,那些值得铭记和赞美的瞬间可能被忽略、遗忘。

热搜榜“泛娱乐化倾向”值得警惕

登上热搜榜一般意味着某个事件或话题因网民在特定时间段内大量搜索、讨论、传播,被平台的特定算法筛选为热点词汇,进行 " 置顶推荐 "。

本质上,热搜榜是一种社会议题设置,有人认为其魅力在于“客观”二字。但一旦一些热搜开始有立场、讲利益,从反映“民意”变成做“生意”,那就馊了、变味了。

资本入场:"注意力经济"时代,流量为王,能吸引用户注意力就能变现。有媒体报道,有些热搜榜是可以 "刷"的。"刷"法多样:有的走 "公路",找平台谈商业合作;有的走 "高速",通过第三方刷榜公司迅速把热度 "刷" 上去;还有的走 "水路",雇佣水军不断注册平台账号,反复 "注水"。现在有些所谓 "上热搜"项目,明码标价。

" 控热搜 ":一些粉丝或自行组织,自发地刷榜来支持偶像。进阶版的“控热搜”手法还有其他一些,例如“撤热搜”。一旦偶像出现了负面热搜,一些粉丝团队就会把其他热搜词条刷热,使其热度超过想撤下的词条,以达到“洗广场”的目的。

" 热搜营销 ":当下,衡量一首歌、一部剧、一台综艺是否为爆款时,常用上过几次热搜、霸榜多少天来标榜。有人就打起了这方面的主意,将热搜当成广告,大搞“热搜营销”。他们以登上热搜为目标,从创作剧本开始,挖空心思蹭热点、找对立、造词条,设计迎合热搜的台词和情节,等热搜要素齐活后,再“串珠成链”,强行缝合成“热搜神剧”。

热搜榜“泛娱乐化倾向”值得警惕

走出泛娱乐化的信息围城,需要多方共同发力。

媒体不能 " 合流 "。媒体在谈论娱乐话题时,有些人过于热衷,看到网上有“瓜”可吃,就会迅速做出反应,将其视为宝贝;而另一些人则喜欢搞“标题刺客”和“玩梗新闻”,通过耸人听闻的八卦、闹剧和绯闻来吸引关注,以获取更多的流量;还有一些人则与商业平台和个人账号“合流”,共同炒作话题,从中分得一杯羹。

媒体应该 " 靠流量说话 " 但不能 " 唯流量是从 "。我们应该认清自己肩负的职责,坚持正确的导向,并避免娱乐至上。我们应该把 " 真问题 " 和 " 好声音 " 送上热搜。

平台不能短视。人们喜欢关注热搜,其中部分人抱着 "排队人多,饭就好吃" 的朴素逻辑。但如果是花钱雇佣别人排队,这样的饭店一定无法持续经营。同样,如果热搜是花钱购买或雇佣别人刷的,虽然可以赚取一时流量,但长此以往,它们实际上已经成为 "冷饭",用户可能会感到无聊和失去兴趣。

作为热搜的管理者,互联网平台应该完善把关机制,筛选优质内容,过滤庸俗信息,不断提高热搜热榜质量水平。这既是对社会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个人不能 " 深陷 "。有人将愉悦的事情分为多巴胺快乐和内啡肽快乐两种。多巴胺快乐是一种令人感到愉悦和兴奋的感觉,通常与奖励、运动、社交和成功相关。内啡肽快乐则是一种更深刻和持久的快乐感,通常与满足、成长、支持和关爱相关。

泛娱乐、肤浅和庸俗的热搜只能带来短暂的“多巴胺”和“奶头乐”。这些短暫的刺激只能让人感到一时的愉悦,却会让人深陷其中,慢慢丧失思考和辨别能力。

作为个体,我们不该被热搜 "牵着鼻子走",需要保持反思和质疑精神,减少对热搜榜的过度依赖,将注意力放在更有意义、更具价值的问题上。

热搜不能乱搜,好算法应该推荐好信息,给公众名副其实的热搜。

来源:浙江宣传

版权声明:1ko7 发表于 2023年8月9日 am11:35。
转载请注明:热搜榜“泛娱乐化倾向”值得警惕 | 一口气导航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