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邱瑜敏
编辑 | 薇薇子

不被看见的二本生
自从毕业两个月以来,00后女孩小玲觉得自己倒霉透顶。
一家互联网金融服务公司先是被有转正机会的员工以“减少人力成本”为由裁掉,丢了实习工作。此时已经五月,校招早已结束,招聘软件里只剩下那些月薪不到五千、单休的工作。
没办法,急需工作的她只得将就了一份在深圳某酒店里的新媒体运营工作。说是运营,去了以后才知道,忙不过来的时候,她会被要求穿上5厘米的高跟鞋,在酒宴上充当端盘子的服务员。
这和她一年前的规划差太多了。她本来计划进互联网大厂工作。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在大三的时候就开始着手准备,还特意去北京实习了三个月。她在山东一所二本学校就读,所学专业是数字媒体技术。因为是二本院校,想着学历不行就尽量去实习。,当然,她也如愿进入了传说中的互联网大厂,有了两段实习经验,把 " 涨粉 2W+" 这样的运营成果写在简历上。
但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行业,小玲的简历没有明显优势。秋招、春招时她尝试了几乎所有有名头的大厂,但都未能脱颖而出。初筛都没有过"。

图源视觉中国
大海在某互联网企业有4年工作经验,负责校招的他告诉「后浪研究所」一个残酷真相,非名校的同学,会在简历初筛阶段就被机器淘汰,"(校招)有一个原则,叫选优中之优的人。在公司里,按照标准,要把对应的标签抓取出来。"这个标签主要针对211、985高校的学生。
但在各个行业中,学历鄙视链都普遍存在。当小玲被裁员后,她开始重新找工作。她不再局限于互联网行业,而是把能投的公司都投了一遍。即便她拥有北漂的经验,在人才济济的深圳,仍然难以得到回复。
最后,她不得不得不把自己的月薪要求从 7000 调整到 5000,不再考虑公司的名气和品牌,才勉强找到了一份月薪 5000 包吃住,酒店新媒体运营的工作。
但小玲的遭遇已经算好了。40多个同班同学,30来个都考研去了,但上岸的只有个位数。找工作的10来个也不顺心,她是有工作的少数派,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同学都没有明确的去向,大多数都待在家里。
在当今社会,学历贬值和就业压力日益增加,这给二本生群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图源视觉中国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158万人。然而,在这些即将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中,名校毕业的学生只是少数。每个省的录取率各不相同,但可以大致估算,高考一本录取人数在总人数的15%左右。
也就是说,超过80%的毕业生,都是二本和专科的同学,他们才是就业市场上沉默的大多数。
尽管大众热衷于关注 #海归硕士应聘公寓管理员#、#博士入职街道办# 等新闻,但实际上能代表大多数人的,仍处于社会夹缝中的二本学生们——在 "最难毕业季",被 "难倒" 的多数人。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 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普通二本院校的求职毕业生获得 offer 的比例低于双一流、普通一本和专科院校的毕业生。这个比例是 46.1%。

不会做题的人?
二本,在多数人的价值观里,代表着平庸,不上不下的分数通常与“不努力”、“不聪明”的偏见联系在一起。
分数的客观性看似公正,但有时会隐藏一些未被公众知晓的不平等现实。
老白今年30岁,在杭州漂了六七年,现在在一家金融公司做运营经理。他谈起十年前的高考,一些细节仍历历在目。他是复读生,第一年考了529,离二本线差5分,第二年他考了543,离一本线差4分。
老白家在安徽农村,父母都是务农的农民。虽然他的成绩在班级里还不错的,但高中时他还是决定选择考入了县城最好的中学,并且进入了一个文科最好的班。他清楚地记得,2011年,复读后的高考,他的总排名是年级11。
是的,这所县里最好的高中,1000来个文科生里,能考上本科的也不过四五十人,能考上重点本科的,寥寥无几。

图源视觉中国
老白说,他的高中老师都是七八十年代的中职生,学校能给予的各方面资源都很差,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想要取得好成绩,都需要有一些信念感。
他从小就被教导要好好念书,以便长大后能够出人头地。因此,考个好大学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在经过两年高三的学习后,他终于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结果——被江西一所二本学校录取。
在《我的二本学生》一文中,黄灯对二本学生的概貌进行了描述。这些人们来自不知名的乡村,或者从毫不起眼的城镇走出。他们身后有一个打工的母亲,或者一个下岗的父亲,以及一排排尚未成人的兄弟姐妹。"
这并不是老白一个人的画像,在那些经济文化匮乏的地区,一群无背景、无眼界、无资源的少年们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在高考这件事上,如若没有天赋异禀,只能接受最平庸的结果。
高考的地域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多次被戏称为高考“地狱难度”的河南省,其实际一本率仅为11.18%。
使用全国乙卷考试,2023 年河南省的一本线录取分数线是文史类 547 分,理工类 514 分,而陕西省则是文史类 489 分,理工类 443 分。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全国乙卷的文史类考生,高考分数500分,在陕西可以上一本线,但在河南,只能读一个二本学校。
在我们调侃二本学生“不会做题”的时候,不妨看看他们所处的局促和相对闭塞的生存空间。
对于已经失了先机的二本学生而言,"填报志愿" 无疑是一件决定未来职业发展道路的大事,但对于分数弱势、信息闭塞的学生们来说,这一步也常常充满意外和陷阱。

图源视觉中国
高考结束后,老白是自己填报的志愿。他选择了工商管理专业,因为听起来很“高端”。高中时,老白喜欢看财经频道的节目。节目主持人介绍大咖时,老白都会带上管理学的背景。这门学科吸引了他的兴趣。没有经过任何人指点,仅凭借着电视节目好感,他给自己选好了未来的路。
但在大学的第一堂课,他就受到了冲击。" 老师说,我不知道你们为什么选工商管理。他说这门专业太虚了。"
米粒是湖北女孩,她在县城最好的高中念书,但也读得稀里糊涂。她不知道自己想考哪个学校,也不知道以后要学哪一个专业,从事哪一个行业,这让她感到非常迷茫。
米粒在2018年参加高考。班上同学上一本的不到10个,剩下的全去了二本学校。
选专业时,她花了大力气。父母没有什么文化,一心建议她 " 选师范 "。她有自己的想法,研究了半天,在各个贴吧问自己的位次能填什么专业,最后囫囵写了一些学校和专业。回忆起当年的志愿,米粒觉得很可笑,数学很差的她甚至选择了审计、会计等专业。她都不知道当时为什么会这样选。
最终,米粒被自己第四志愿,湖北省内的一所二本学校录取,调剂到了广播电视专业。妈妈知道了录取结果后,对她的前途表示担忧,听上去并不像是严肃的专业。"

冲击与自救
进入大学后,和身边人的差异开始拉大,他们逐渐感受到了同辈压力。这个时候,他们才意识到,作为人生的分野,二本究竟意味着什么。
莎莎是一名来自广东的女孩,她以其超过一本线的分数被省内一所二本学校录取。在她看来,与其去省外学校读双非一本,不如留在广东念一个好的二本。在都是重本学校的同学圈里,她却不敢直接公开自己的学校。
莎莎就读于一所财经类的学校,和高中同学的学校一对比,她看到了巨大的教育资源差距。她拿师资举例,她念的是商科,但她的老师们缺乏真正的商业实践,仅仅只是从课本出发。我们学校的老师,很多是那种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学校,或者是没有离开过中国的。莎莎吐槽,连上课的课件,用的都是零几年的包浆版本。

图源视觉中国
莎莎在其他几所知名学校羡慕,这些学校有很多老师留过学,还有企业过来免费宣讲,学校里也有小商会,所以资源会比较丰富。
她提起一件尴尬的小事,大一时她参加了广东省内一个面向大学生的创业组织,这个组织通过做创业项目的盈利来做公益。但当她跟老师提起这事后,对方却问她,“你是怎么知道的,我怎么不知道啊?”
莎莎决定自救。大二开始,她就开始特地积累实习经验,几年下来,她做过商务、销售、媒介 PR、电商运营、直播、社群运营。在整个大学生涯期间,莎莎成为班级里存在感最弱的人。然而,她活跃在学校和社会的各种组织里,不断扩充自己的人脉。从公司高管到投资人,都在她的好友列表里。
这条“野路子”走对了,通过实习的积累,她拿到了某著名会计事务所的实习offer,几个月后如愿转正。
莎莎代表着一批更 "早熟" 的二本学生,她们在四年大学里保持着一种提升自己的激情,在逆境中前进。

图源视觉中国
更多人后知后觉,直到找工作的那一刻,才意识到学历的重要性。
老白考上了江西的二本学校之后,过上了最普遍的那种大学生活。他每天需要参加上课、睡觉和吃饭。有时,他会偶尔逃课,参加学校的活动。等到时钟指向毕业时刻,他还活在象牙塔里。我就是好高骛远,觉得肯定能找到一个至少月薪要八九千,非常体面的一个工作。"
但他校招的开始,却让他遭遇了一巴掌。当时来招聘的企业层次一般,甚至招聘的岗位都是销售、店员之类的,薪资普遍在3000元左右。
他和同学转向隔壁那所更出名的学校,果然,来这里招聘的都是一些国企、央企和快消企业。他信心满满地在宣讲会上向一个银行投递了简历,却遭遇了婉拒。
他留意到面试官在前面的人都给予肯定回答后,轮到他时,面试官只问了一句“你是XX学校的?”他心想可能是自己面试表现不够好,于是他紧张地回答:“是的,我是XX学校的学生。”面试官听完后,给他一个安慰的笑容,“那就先这样吧。”然后把简历递还给了他。
老白说,这次宣讲会对他冲击很大,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信心去参加校招了。
当然,此后的求职并不顺利。投了七八十份简历,有面试机会的只有几次。勉强进入了一家教育培训类公司,却发现自己被骗了。有销售要求,还要员工办信用卡垫钱。不到十天他就离开了。
当时他被要求马上搬离员工宿舍,没办法只得赶紧在杭州继续寻找工作。老白清楚地记得,2015年的夏天,我从教育培训公司离职后,第一次面试是在一家工厂。对方公司需要一个负责整理文档和做宣传的文员,月薪为2600元,不提供五险一金。
对方听说我是本科生后说,“你这个学历还挺高的。”
当然,老白放弃了这份工作。之后,他在招聘网站上搜到了一家做 O2O 的互联网公司,招商家运营,工资五千左右,直觉告诉他," 干这个是有前途的 "。

图源视觉中国
在当前互联网行业发展迅猛的时期,杭州涌现出了一批 O2O 创业公司,这个领域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与此同时,平时喜欢关注新闻的老白也发现了这个行业的发展潜力。他不再局限于寻找管理、行政类的工作,而是将目标转向了互联网公司。
对于老白这样的普通二本学生来说,选择有限,初入职场时难以进入名声响亮的正规企业。
在毕业后的三年里,老白换了一家又一家公司,这些公司大多数都没有健全的制度保障和福利待遇。员工们被迫实行单休制度,而管理方面也陷入了混乱。离职的原因,不是被裁员,便是因为劳累过度导致身体崩溃,实在无法继续忍受。
在毕业后的第四年,尽管在职场中频繁遭受挫折,但敏锐的风向嗅觉仍然使他成功跳槽到一家正规的央企。老白觉得一切成就都离不开自己对浪潮的把握,即使加班再辛苦,他也会保持浏览财经新闻、商业报道的习惯。虽然这些行为不能直接地帮助他在数字、运营上取得成绩,但它们却提升了他的眼界。
再后来,2021年,他跳槽到了一家金融公司。到现在,他已经年入50万的职场精英。身边的同事无一例外都是毕业于985名校的高材生。我起点比他们差很多,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可以跟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了,至少说明我也不差。"
作为二本学生的逆袭样本,老白在2020年开始做起“普本学生自救”的社群,在这里为包括二本在内的教育背景并不优秀的学生们提供简历修改、咨询服务和内推资源。3年以来,他建立起70多个应届生求职社群,帮助过2万多找工作。
他看到了这群学生共同的困境。有信息差、缺乏前瞻性,许多人连秋招、春招都不知道,在大学期间也只是玩了四年,没有亮眼的实习经验和项目经历。
他所做的,就是在找工作的阶段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资源,为这些学生们打开视野。

上岸
越来越多二本学生开始选择考研或考公作为他们的 "主流路线",除了在职场发力以外。
一篇研究二本学生的论文《"开窍"与"自救":基于网络民族志的"二本学子"学历突围历程研究》提到,在当前社会,二本学生面临着学历突围的挑战。通过考取精英高校的研究生,实现学历层次和学校层级的双重提升,成为 '二本学子' 摆脱学历 '原罪' 的首要途径。
米粒考研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本科期间,她积极参与了校科研立项、国家级大创项目、省级专业比赛,还获得了优秀毕业论文、优秀毕业生奖状。
在大三时,她做出了考研的决定,旨在提升自己的学历,为自己增加找工作的资本。
为了上岸,米粒经过了仔细地考量。择校的时候,她选择了有更多辅导机构、能找到现成资料一所211学校;选专业也选择了更保险、难度适中的本专业,新闻传播学。

图源视觉中国
我在考研的过程中,总有一种感觉,我等待这个机会已经很久了。从一个二本学生成为211大学里的研究生,意味着她的人生会迈向新的台阶。
米粒的班里有48个同学,30个都考研,绝大多数二本学生都把考研当成命运逆转的关键节点。
毕竟,考研是一场绝对公平的考试,没有地理差异,也不看学历出身。
同样的,还有考公考编。
公务员、事业单位的简历筛选,极少像校招招聘单位那样有一条明显的学历鄙视链。在岗位要求中,要求本科,没有 985、211 之分。这也给了许多二本学生同等的上岸机会。
00 后阿喵是山东人,她在本地一所二本大学读财政学专业。大二时,她开始提前考虑未来的职业规划。根据目前的就业形势,即便是考研成功,未来也不一定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所以,她决定参加国考和省考。
阿喵不是盲目的,选岗时她因为“太卷”特意避开了山东,选择了江苏地区的单位。为了提高上岸几率,她选择了限应届生、通过四六级、有专业要求的岗位。在其中,几个岗位的录取比例都在30:1左右。

图源视觉中国
备考是艰苦的,从三月份到十月份,整整七个月的时间,阿喵从七八点学到晚上十一点多。今年七月份,名单公示,一切终于尘埃落定,阿喵即将成为江苏某市区直属单位的公务员。上岸以后,阿喵长舒一口气,还好自己坚持了考公——当初因为她成绩优秀,老师们都劝她考个研究生。
而她考研的舍友都在后悔,没考上浪费了一年时间不说,好像考上了也不能缓解就业问题。她们对改变自己的学历并无特别的念挂,只想求一份妥善稳定的工作。
更多人认为,这样做可能带来更多的好处。只要能上岸,什么二本重本学历都不重要。二本学历的烙印,只会在离开校园象牙塔的那一刻短暂地产生刺痛,而在漫长的人生中,足够的阅历和成熟能够抹平曾经的自卑和尴尬。
毕竟,文凭只是成长的一个过程,不是结果。
莎莎考上湖北省一所211学校研究生后,她的想法发生了变化。她认为,文凭已经不再值钱了。
今年,她的好朋友,211本科毕业的学生考回了家乡做公务员。和她一起上岸的,还有在二本学校念书的同班同学。
"班上有第一名和倒数第三名,他们俩考进了同一个地方做同事。米粒说,这件事情让她意识到,分数只是向上走的一条路,并不能完全衡量所有人的生活。"
尽管二本生想要考上岸,但并不一定只能通过编制体制内的岗位。实际上,他们也可以通过认真生活,达到自己的目标。
在米粒看来,按学历来看,所谓大专、二本、双非或者双一流的人生,起点各有差异,但也有各自不同的幸福和困惑。
即便已经成为211大学的研究生,米粒的焦虑却没有停止。第一个学期,她始终摆脱不掉自己的自卑感,"垫底进来的,比不过其他优秀的同学",又因为导师布置的任务无法完成而承受巨大压力,她担心自己没有能力完成当下的任务。
不过,她还是有自己排解压力的办法,她把一句格言写在自己的个人主页上,默念、理解和重复。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