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的发布时间被打乱了。
常有读者朋友错过了文章更新。
将 " 智谷趋势 " 设为星标。
保持联系,一起前行
智谷趋势(ID:zgtrend)是逍遥道的一众弟子所创建的门派,旨在通过研究市场趋势和基本面,寻找投资机会并分享给其他投资者。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智谷趋势门派凭借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和精湛的技术分析,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投资策略和实战经验。
随着2023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公布完毕,一种不同寻常的信号逐渐传出。
从经济总量上看,广东、江苏 GDP 双双破 6 万亿,保持你追我赶的紧张态势。
尽管山东、浙江和河南的省份经济规模已经超过 4 万亿、3 万亿和 2 万亿大关,但全国整体经济态势依然保持稳健。
如果看经济增速,则显露出相当严重的结构性问题。相当相当的不寻常。
耐人寻味!

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了一件事情。
上海 GDP 增速 9.7%,海南 8.6%,西藏 8.4%,吉林 7.7%,内蒙古 7.3%,青海 6.8%,甘肃 6.8%,宁夏 6.5%......
这是一种百花齐放、繁荣昌盛的局面。
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南北差距的说法一度甚嚣尘上。而这次表现亮眼的省份大多在北方,需要修改一下内容,让南北差距的说法不攻自破。可以将其修改为:“让人们认识到南北差距的严重性,从而不再发表这种说法。”

图源:国民经略
冷静下来,这些增速神勇的省,大部分属于经济体量本身不大的省。较小的基数,更容易取得高速增长。
不过无论如何,有进步,就是好事!可喜可贺!
中国的大盘,更多还是要靠经济大省持续带领和驱动。
再看这些大省的表现,GDP 体量最大的 8 省分别为:
广东省的增速为5%,江苏省的增速为6.6%,山东省的增速为6.2%,浙江省的增速为6.8%,河南省的增速为3.8%,四川省的增速为5.5%,湖北省的增速为5.6%,福建省的增速为3.8%。

一个意义重大的趋势已然呼之欲出——长三角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
都知道长三角很强,但之前长三角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独挑大梁。
之前的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一直并列为中国最顶级的城市群,国家还悉心将成渝培育成第四极,希冀带动内陆。寻求更大范围的区域协调发展。

在国内顶级城市群体中,以广东为代表的粤港澳大湾区和以江浙沪为代表的长三角一度表现抢眼,长期你追我赶,呈现出了双星闪耀的璀璨局面。
如今,高下之间似乎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差距。广东发展慢了,还是江浙沪拿到了狂飙的秘笈?
今年上半年,广东以 62909.80 亿的经济总量,在全国经济总量中保持了第一的位置。
尽管江苏在总量排名第二,但它以3556.16亿元的增量取得了全国增量的最高成绩,从而缩小了与广东的差距。
与 5.5% 的全国平均增速相比,江苏高出 1.1 个百分点,广东则未能跑赢全国。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金融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钟辉勇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
在当前背景下,上半年各省经济“成绩单”之间的差别主要取决于去年疫情冲击程度大小和各省经济的基本面。
尽管专家们详细地解释了原因,但通过产业结构数据,仍然可以发现一些端倪。
今年上半年,广东的产业结构表现出如下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270.95亿元,同比增长了4.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4661.44亿元,同比增长了3.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5977.41亿元,同比增长了5.9%。
江苏:第一产业增加值 1720.2 亿元,同比增长 3.5%;第二产业增加值 26613.4 亿元,同比增长 7.1%;第三产业增加值 32131.7 亿元,同比增长 6.3%。
很明显,拉开粤苏两省增速差距的主要在二产。江苏二产增速 7.1%,在三大产业中增长最快;反观广东,二产增速仅 3.7%,比全省 GDP 增速还低 1.3 个百分点。
广东省的工业表现不如预期。
如果把视野从粤苏争霸拉大到长三角。经济增速比江苏 6.6% 还高的浙江 ( 6.8% ) ,其二产增加值为 4.4%,同样高于广东的 3.7%。
要知道,与同为经济大省的粤苏鲁相比,浙江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大省。如今对工业的重视,以及二产涨势都如此强劲。
浙江不满足于商业大省的江湖地位,还想通过工业让经济整体再上台阶。
上半年,浙江省制造业投资增长17.6%。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60.5%和36.3%,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33.7%和62.6%,比去年同期提高了9.0个百分点和8.6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三个“一号工程”成为浙江“出镜率”最高的热词,从省级到地方分别出台了实施方案。
三个 " 一号工程 " 分别是:
一号发展工程旨在往高攀升、向新进军、以融提效,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产业体系,以超常力度一体建设教育、科技、人才强省,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的创新。
一号改革工程旨在将重点从便捷服务升级到增值服务和赋能服务,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同时探索有利于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
一号开放工程旨在实现浙江经济、国内浙江人经济、海外浙江人经济的融合、发展提质。其聚焦于拓展市场、优化布局、聚集资源、吸引人才和加强总部等方面。
三个“一号工程”并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业振兴方案。为了激活整个第二、第三产业,我们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招商引资政策,而是通过营商环境、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多条途径的一揽子、多链路的联动,来实现的。
这或意味着,江苏日后不再是广东的唯一对手,冉冉升起的浙江也是广东不能忽视的。
而江浙沪组成的长三角,未来将持续给广东领衔的大湾区,带来巨大的压力。
浙江对制造业的重视,再次证明了制造业对拉动经济的重要性作用。
广东并非不重视制造业,事实上,广东在制造业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时至今日,广东仍然是狭义上 " 世界工厂 " 的代名词,这个地位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所得到的。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也不能完全忽视它们之间的联系。更体现发展质量的规上工业,都是一个极其有代表性的指标。
从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观察,江苏(8.3%)、浙江(4.7%)、广东(2.5%)三者中,只有广东低于全国水平。
光看总量还不足以说明问题。长三角另一个强大之处在于能打的优势产业众多,形成了高原经济。
千亿产业是工业经济的“脊梁”。全国乃至世界工业TOP3的苏州、深圳、上海,千亿产业产值均超过3万亿。
从千亿产业数量看,上海12个,苏州11个,深圳6个,明显少于前两者。
在苏州这座城市的众多产业中,不仅千亿产业总产值最高且门类丰富,而且各个产业的单个实力也颇为抢眼。在11个千亿产业中,有9个产业位居对应行业前三名,其中3个更高居第一,分别为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图源:城市进化论
不仅是上海、苏州对深圳的优势,同样也是长三角对大湾区的整体优势。
长三角地区:上海 12 个、苏州 11 个、无锡 9 个、宁波 8 个;
大湾区:佛山 9 个、东莞 7 个、深圳 6 个、广州 5 个。
一目了然。
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长三角地区产业更为高端、更具先进性,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则较为低端、更具有传统性。
上半年浙江规上工业中,17个重点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实现6273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8%。
浙江并没有盲目清退和淘汰传统产业。
在广东省,高端的电子产业反而出现了问题。
作为制造大省,广东省的电子信息产业是其第一大支柱产业。根据《2022 广东 500 强企业发展报告》,在广东省制造业百强企业涉及行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排名第一,共有 38 家。而目前,受到全球消费电子行业增速放缓的影响,广东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实现正增长,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则下降1.5%。
由于广东电子产业太强,就是稍微下降 1.5%,足以对整个区域经济产生蝴蝶效应。
外贸出口是影响区域竞争的另一条线索。
广东省统计局局长杨新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了广东上半年表现。
全球经济增长低迷,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外部环境日益严峻,尤其是外向型特征明显的广东,更是处于风口浪尖的承压状态。与此同时,受全球市场影响,消费电子行业增速趋缓,燃油车市场持续低迷,石化行业整体走弱,钢材、陶瓷等建材需求不足。广东多个支柱及优势产业已进入行业调整期,发展压力进一步加大。
东莞的经济表现尤为引人注目。东莞以1.5%的增速,不幸成为万亿俱乐部中增长最慢的城市。
无论是工业还是出口,东莞都是双降,东莞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 -5.9%,出口 -9.4%。
相对于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更加外向。工业和出口一直都是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如今,随着外资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重新布局产业链和供应链,这种布局显然对工业和出口形成了双重打击。
东莞工业和出口承压,立竿见影传导到深圳港的吞吐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于深圳港,广州港承担了一部分内贸任务,受影响较深圳港小一点。
广州港数据稳住了,但广州外贸数据并不比东莞理想,同样是负增长 2.5%。
区域一体化的成果需要考虑的因素除了工业和外贸之外。
智谷趋势最早提出,“长三角正在成为一个省,而大湾区正在成为一个市”。
大湾区由于更小的面积,更大的人口与经济密度,创造了更好的城市群融合先决条件。但近年长三角一体化步伐一再加快。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区域发展研究室主任、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秘书长宗传宏对澎湃新闻网记者表示:
长三角三省一市在疫情期间实现了经济恢复,但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区域一体化的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已经5年,前期的磨合和积累使得区域内各省市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区域分工更加明确,区域内大产业链和全产业链也越来越完善,传统产业链在长三角地区拉长,资源配置也更加平衡。同时,新兴产业链也在长三角地区扩散得更快。因此,长三角地区不仅是三省一市各自的事情,更是整个区域在共同发力。
相对于大湾区三大核心——广深港一体化在制度藩篱的束缚下遇到困难,但长三角的上海已经开始了利用平台效应的外溢来发展“流量经济”。
现在许多企业将总部设在上海,但在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建有“飞地”,与上海形成分工体系。许多江浙企业甚至将一些功能,尤其是对外功能,放在上海,借助上海这个平台,实现各种要素的流动。
有一些新闻报道,从侧面证明了长三角地区的成功。
武汉本来属于大湾区传统腹地范围,但今年6月,武汉党政代表团考察了南京、苏州、昆山、上海、杭州等城市。学习以及对接长三角意愿强烈。
广州和佛山在连大湾区派出党政代表团考察长三角,学习经验。
长三角地区在众多地区中脱颖而出,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但更令人期待的是,一个整体崛起的格局将逐步显现。
参考资料:
GDP增速领跑经济大省,浙江上半年为何这么猛?
半年报显示,江苏紧逼广东,浙江拿下增速第一。
《齐破 6 万亿,江苏跑赢广东》城市进化论
城市进化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各个省份纷纷摩拳擦掌,争取在城市建设中取得更好的成绩。那么,在这场竞争激烈的“城市进化论”中,哪个省份能够跑赢其他省份呢?
江苏省在这个领域显然走在了前面。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江苏省城镇人口已经突破了 6000 万,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了 68.62%。而广东省的城镇人口为 5704 万,城市化水平为 60.19%,明显低于江苏省。
从这些数据来看,江苏省在城市建设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优势。那么,为什么江苏省的城市化进程能够跑赢广东省呢?
首先,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广东省。江苏省拥有较为发达的苏南、苏北和苏中地区,这些地区拥有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和良好的产业基础。这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其次,江苏省的地理位置优越。江苏省东濒黄海,南接长江,北与山东、河南相连,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这为江苏省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最后,江苏省的政府支持力度较大。江苏省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城市化进程,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各地城市化的发展。这为江苏省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
综上所述,江苏省在城市建设中跑赢了广东省。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地区的差异会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城市进化论”中,各地区都需要不断创新、进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这一次,苏州反超深沪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城市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而在众多大城市中,苏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逐渐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我国众多城市中的一匹“黑马”。
苏州,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旅游胜地。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逐步崛起,尤其是苏州的制造业发展迅速,尤其是苏州的出口加工产业在我国占据重要地位。如今,苏州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近年来,苏州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苏州的科技园区众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了大量国内外高科技企业入驻,成为苏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此基础上,苏州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文化建设方面,苏州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果。苏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苏州园林、平江路历史街区等。苏州将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发展相结合,打造了一系列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如今,苏州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强实力,逐渐反超深圳、上海等发达城市,成为我国众多城市中的一员。这不仅是因为苏州自身的发展,更是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未来,苏州将继续加大改革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城市更好发展。
中国27省份半年报:长三角领风,中部紧随,东北增速放缓
上半年,哪些省市增长强劲,哪些低迷?
2023 年已过半,充满不确定性。智谷将尽最大努力帮助你找到具有确定性的方向、趋势和判断。
加入智谷圈,每周的万字调研和研究,浓缩出最高标准的内部研判。每周仅需3分钟,穿透资讯噪声,直达最本质的财富信号。
首发优惠价 99 元 / 年,未来随人数增加逐步恢复至 499 元 / 年。请扫描以下二维码加入,获取最新信息,每周三更新。
限时开放 2 周,赶紧加入。
▼
付款后停顿3秒,请添加您的专属通信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