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文学作为大众文化和泛娱乐产业的关键力量,其生态链条和审美表达已经延伸出文学边界,打破地理界限,借助互联网的无国界之利走向全球,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独特渠道和方式。近几年来,网文出海备受关注。今年3月,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2021年度)发布,10部作品入选“海外传播榜”;6月,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在杭州举办,并发布了《中国网络文学亚洲传播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22年底,网络文学共向海外输出作品16000余部,海外用户超过1.5亿人,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是国际大众文学阅读中当之无愧的“中国名片”。这一成果不仅有利于提振全行业的信心,同时也证明将网络文学诬为“垃圾”等偏见是站不住脚的。
以下是一些具有 "出海" 优势的作品:
1.《惜花芷》和《长安第一美人》:这两部古代言情小说,通过对人物生活环境的细腻描写和对女性情感世界的生动呈现,蕴含着浓郁的中国传统韵味。
2.《驭鲛记》、《超级神基因》、《九星霸体诀》、《重启之极海听雷》:这些作品中,人妖共存时的驯驭与归心,星际航行时代的进化与征服,仙侠世界里的艰苦修炼与一飞冲天,探秘旅途中的冒险寻疑与真相大白等奇诡斑斓的故事,是人类超拔想象力的艺术化再现。
3.《冬有暖阳夏有糖》、《许你万丈光芒好》、《抱歉我拿的是女主剧本》:这些现代言情小说,通过设定不同职业角色的男女双方,虽然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的情感体验,但其中的甜蜜与酸涩、幸福与痛苦、希望与失望却是爱情不变的 "三原色"。
4.《我的蓝桥》:这部言情小说中,桥梁设计师和建造工程师陷入热恋中,中国基建的伟大背景为爱情增添了更多的美好。

这些作品尽管题材、类型各不相同,但认真分析不难找出其中的共同点。一是传奇的故事和讲述方式使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强,充分体现了网文的娱乐性特点。《驭鲛记》中人与妖的情感纠葛、《九星霸体诀》中新奇功法的强大力量、《重启之极海听雷》中未知世界里的神秘事件,都吸引读者心驰神往。《九星毒奶》中主角的顽强不屈、《剑来》中剑道修行者的奋斗、《大秦帝国之崛起》中历史背景下的故事,都切中了读者的共性。
二是普遍性、共通性的情感表达,切中了人类基本的人性、感情、道德和愿望,读者不分国别、种族和文化背景,都非常容易理解、接受并被代入其中。对浪漫爱情、悬疑探险、奇幻魔幻等情节的喜欢与好奇是人类的本能;借助打怪升级、练气进阶、开金手指等超越个人能力的情节满足读者的 " 白日梦 " 想象,折射的是人类突破自身局限战胜现实的强烈愿望。《剑来》中剑道修行者的奋斗、《大秦帝国之崛起》中历史背景下的故事,都为读者提供了超越日常生活的体验。
三是独特的中国风格和中国精神,直接体现在两类作品中,一类是架空历史、古代言情等这类反映历史生活的作品;另一类是像《我的蓝桥》这样的现实题材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着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剑来》中剑道修行者的奋斗、《重启之极海听雷》中未知世界里的神秘事件,都体现了中国武侠元素的独特魅力。
由此可见,中国网络文学能够驰骋全球,靠的是其精彩故事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通行证,以及内含的中华文化知识和传统文化精神提供的身份证。双证是网文出海最重要的文化驱动力。当然,从根本上说,在世界大众文化之林中识别网络文学的通行证,靠的是中华文化这张身份证,因为文学作为对人类思想和情感的审美表达,本身即是对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反映。对中国元素的运用,保证了网络文学不是简单利用大众文学套路、抽空了历史与时空背景所创造出来的纯消费性的地摊文学,而是具有民族文化血统、反映中国人审美情感的艺术作品,具有“我之为我”的文化属性。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不仅强调作品的内容和主题,还体现在表达方式和生产机制中。它继承了中国通俗小说传统,包括对题材和故事的倚重、对时代精神和大众情感的关切、突出主角光环的人物塑造方法以及鲜明的道德劝谕功能。这些特点延续了自唐宋传奇以来的中国通俗小说传统。
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基于中国网络应用技术和文化环境,形成了一种深深植根于互联网媒介属性的文学生产机制。这种机制下,用户生成内容模式、付费阅读、职业作家体系和读者推荐体系等功能得以实现。据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发布的《2022 年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网络文学已经吸引了海外本土作者 60 多万人,外语作品有数十万部。
值得注意的是,网文不仅局限于国内作者的创作,外国作者使用外语创作的网络小说,也在中国网络文学范畴内。这表明网络文学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不仅发挥了中华文化在网络时代的作用,还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原创力。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文出海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不仅意味着作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路径和机制更加成熟,更重要的是,它将促进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与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文化和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互动。
首先,海外读者阅读网络小说,可以潜移默化地学习中国文化知识,感悟中华审美的独特魅力,了解当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从而增加对中国的好感与信任度。
其次,在这个过程中,网络文学与世界大众文化同台竞技,互相交流碰撞,不断汲取能够为我所用的资源和方法,进一步提升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这愈加显示出网络文学负有重要的文化责任,网络文学的立场就是中华文化的立场,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展示者、传播者、建设者。
通俗小说在大众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文化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如果没有《水浒传》、《三国演义》、《三侠五义》、《说岳全传》等历史小说,现代中国人很难想象历史的生活情景和忠诚信义等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涵。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网络文学的文化自觉,特别是在海外传播不断扩增的时代,首先要正确全面地认识中华文化传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这些元素表现为五个“突出”,即“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这些重要论断为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从中选材取材、保持网络文学的“中华性”指明了方向。
其次,对历史材料和陈陈相因的传统观念应以批判的态度加以审视。应弘扬和传承被历代先民继承和发扬的优秀文化,批判那些已经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腐朽、落后的文化糟粕。在当前的网络文学中,存在对传统文化全盘接受的问题。例如,一些东方玄幻、仙侠、盗墓等题材的作品中,存在着不少堪舆风水、占卜算命、驱鬼御怪等迷信内容;一些豪门恩怨、霸道总裁、社会伦理类小说中充斥着腐朽的性别观念和人设。这些看似能够增强故事性的内容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是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应当加以理性地批判。当然,这其中要正确处理民俗与封建迷信之间的关系。对于那些已经内化为民族集体无意识、对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产生影响的民间生活和宗教习俗,例如民间神祇崇拜、丧葬习俗,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带有巫术色彩的赶尸、养蛊、扶乩等民间传说和民俗内容,应当在故事架构和人物塑造过程中合理地分析和化用。

同时,网文出海要尊重网络文学和文化传播的规律。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它以足够多的题材类型和作品资源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网文出海最初来自于文化市场规律的自发运作,而不是刻意为之的结果。因此,确保类型和主题的丰富性,不以急功近利的政治经济目的性干预市场,保护受众自由选择的权利和机会,是网络文学能够在海外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汤哲生在《中国网络文学的属性和经典化路径》一文中指出,“ 中华性是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魂’ "。因此,要握紧中华文化这张 " 身份证 ",不仅是实现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不能动摇的立场。做到这些,需要网络文学保持足够的思想警觉和艺术定力。
作者:桫椤
桫椤是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河北作协研究员。
策划:邵岭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