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披着雨衣,不时擦脸上的雨;爷爷坐着轮胎,自带午饭看一天。
这不是 "村BA",也不是 "村超",这,是 "村戏"。

在这里,有老戏迷的痴,也有“小粉丝”的追随。厂里拧螺丝的小伙,特意请假来村看戏;上小学的小姑娘,动了学戏的心思,也爱上“不卡粉”的戏妆,满后台“求合照”。
乡亲们为什么为看“村戏”这么拼?这场露天的音乐狂欢,又是谁在唱?谁在听?央视新闻《相对论》记者庄胜春蹲点乡村戏台,探寻背后的故事。
01
一听戏,就好像是“白开水里加了蜜”一样。
这么大雨,能行吗?
咋不能行呢,一会儿就开始了呢……
河南巩义丁沟村,大雨滂沱。屋檐下,村民聚集,等待一场村戏。

这个台口的大戏已经唱了六天。花钱请戏的事主是戏曲“铁粉”,原本请了五天,看着场场爆满,于是加到八天。而唱戏的是河南省安阳市青年豫剧团,一个四十人的民营剧团。为了二十多场戏不重样,剧团几乎全员出动。
正值暑伏天气,不是高温就是下雨。演员们顶着室外高温,身着三层戏服,脸上挂着汗珠,接二连三地做各种动作,没一会儿汗水就浸湿了衣服。
尽管辛苦,但只要有人来看,戏就得开。

闹台锣鼓响起,大幕拉开,好戏上演。每次听戏,乡亲们好像白开水里加了蜜一样高兴。
这《七郎八虎闯幽州》小剧团演不了,人不够开不成,必须得大剧团。
《卖苗郎》是崔派的戏,人家的乐队、唱腔、服装都不赖。不过,有些团的唱功不太好,所以大家都不太想听。
在乡亲们眼中,对于“好戏”的定义各不相同。“大戏”更是并不常有。但戏里道出的毁誉忠奸,则是刻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价值观念,每每听到都会非常有共鸣。

02
只要能唱戏,"我的团还在"。
我个子矮,在国营剧团可能永远站不到舞台中间,永远演不到自己想演的角色,我就想自己办个团。
河南省安阳市青年豫剧团是一支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的“90后”剧团。团长名叫范胜男,是崔派豫剧的传人,年龄不过三十出头。十年前建团时,她还不满22岁。

河南民营豫剧团上千家,此外,面临各种大众娱乐的冲击,最难的时候,范胜男跟丈夫刘渊身上加起来不超过50块钱。
范胜男资历浅、没名气、没资金,这些年来,她都靠四处借钱,才把剧团维持了下来。过去三年,剧团更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由于没有演出,演员各自找活路,好不容易建成的剧团一度四散。
李刚是五十多岁的老演员,也是这个青年团里最资深的成员。他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在八十岁还能继续扮演张飞这样的角色。然而,现实却让他不得不离开熟悉的舞台,去广东的电视机厂打工。面对眼前的迷茫和未来戏曲行业的走向,李刚感到无所适从。

但是范胜男不甘心,从零开始建立的直播间为她带来了一线希望。
她开始给剧团成员们打电话。有人没回来,也有人一接到电话,就辞去了电子厂的工作。这位因戏而奋不顾身的初创团员史红涛说, " 只要不把咱这个剧团解散,让我怎么着都行。"

为了补贴收入,剧团在直播中加入带货,七千多人的直播间一下掉到一百多人。看着一片骂声,史红涛唱不下去了。"他看着公屏上的骂声,就一直忘词。有网友说,你好好的一个剧团不做,开始带货,你不配做个演员。"
但老一辈传下来的规矩:戏一旦开演,就不能停。大家一边流泪,一边唱完了那场《打金枝》。

我还能唱戏,我的团还在。
一场直播接着一场连演,尽管每位演员每天收入不过百余元,但大家心里仍然怀抱着对戏剧的热情。如今,演员们重新拥有了舞台。与过去不同,舞台上出现了从困境中成长起来的直播,不仅能让现场的乡亲们观看,还有来自遥远他乡的网友也能夠参与其中。
粉丝不多的小演员、年过半百的老演员,每个人都在作出新的尝试。

03
为老百姓唱戏,生生不息。
传统戏剧不仅是听曲,还有看得见的美,更有做人做事的道理。
这是我们小时候的回忆,也是祖辈们的精神食粮。
传统戏曲的灵魂,是为老百姓而生。
重回舞台,演员们仍然是风餐露宿,大家拉着帐篷、移动空调走村演出。深夜散戏,舞台上的 " 周瑜 "" 杨四郎 "" 宋王 " 一起拆台,有时还要连夜转战下一个台口。
但在间歇期间,他们总是在谈论戏剧——讨论武戏如何通过摔跤来创造出新颖的情节,以及谈论手势如何更好地表达感情。晚上,各人回到帐篷里,有人回看当天的直播,有人听着豫剧入睡。

那么,对于看戏的人呢?大家的回答总绕不开两个字—— " 热爱 "。
在后台,一位自称在富士康“拧螺丝”的小伙坦言,疫情期间,他刷到剧团的直播,就从线上追到线下——戏曲,就是他和工友的精神世界;
还在上小学的姑娘,因为爱戏曲漂亮的扮相、"不卡粉"的戏妆,于是在后台一个个"求合照"——戏曲,是她和伙伴的未来向往。

当问及团长范胜男是否想拥有自己的剧场时,她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做梦都想。”但之后,她顿了一下。说:“固定的也不行,基层很多观众看不到了。”
为老百姓唱戏,终将生生不息。

将“村戏”表演成一场大戏。
当下,我国快速城市化导致农村青壮年大量进城,从而导致农村空心化。这使得留在农村的老年人文化需求往往被忽视,部分老年人甚至难以获得足够的文化供给。在网络传播已经占据主导的位置下,为这部分老年人提供文化产品仍然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根,其重要性无可言喻。然而,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在“文化市场”中迎接其他各种文化的竞争,只有提高竞争力才能真正传承下去。节目中剧团采用的这种市场化的传播方式是一种很有勇气的尝试,尤其是他们想到了进入“直播”这样一种新的赛道来让自己生存下去。
基层老百姓拥有非凡的创造力,从“村BA”“村超”到“村戏”,这一系列的“土产品”都是老百姓创新出来的。我们国家的进步从来都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者结合,在文化和经济活动中给予老百姓更大的可以创造的空间,能让我们获得更强的发展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胡凌啸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